网游新政的执行难题
2010-09-03 14:35 来源:凤凰网 作者:admin 点击:
次
关键字:网游政策,网络游戏
8月1日起,由国家文化部颁布的《网络游戏管理暂行办法》正式施行,其中最为引人关注的是有关“网游实名制”的规定。新规规定,网络游戏账户需通过有效身份证件实名注册。这是我国首次就网络游戏实名制出台相关法规,将可能对于网游玩家、网游运营商以及上网服务提供商产生一定影响。“网游实名制”虽有利于净化网游环境、减少过度沉迷、保护网民虚拟资产等。但强制实名的新政也受到诸多诟病,一些网游运营商担心,实名制可能减少游戏玩家的数量,从而影响运营收入;一些网友则担心,实名制的施行可能增加网游繁琐程序,也使自己的个人信息更易泄露。截至8月底,新规实施已将满月,而执行情况并不乐观,各方对于新规的态度褒贬不一,应对新规的方式也层出不穷,本来初衷不错的“网游实名制”实际上被置于一个十分尴尬的地位。网游“新政”的尴尬新规刚开始施行,网络上的所谓“身份证生成器”早已泛滥成灾,借助此工具,网民可以轻松获取符合标准的虚拟身份证号码。此外,网游运营商也认为,鉴于网络玩家数量众多,自己无法一一区分其注册信息是否真实,而且就目前技术手段及权限而言,运营商实际上也很难判断一个身份证号码的真伪。在这种情况下,网游实名制也显得多少有些尴尬。“我一直在玩几款网络游戏,有的几年前就已经开始要求实名注册,但认证并不严格,随便拿谁的身份证号码都可以注册。”北京一位网游玩家对《法人》记者表示,自己经常玩的几款游戏已经玩了好几年了,有的是拿同学或朋友的身份证号码注册的,一直用到现在也没有什么问题。“‘实名制’肯定很麻烦,有时候玩家不一定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的身份信息,如果需要实名认证,我肯定也会想想其他办法,不会提供自己的真实身份。”上述玩家表示,网络游戏本身存在很大的虚拟特性,大家似乎都不希望表露真实身份,只要有空子可钻,配合新政的玩家就不会很多。此次新规出台的初衷,无非是希望规范目前较为混乱的网络游戏产业,杜绝网游沉迷现象,减少针对网络虚拟财富的破坏行为。对于网游产业来说,上述这些问题的确需要规范和监管。资深网游业分析师张书乐认为,实名制对于规范网游是绝对有必要的,其出台背景恰恰是因为网络游戏所引发的诸多社会问题,以及对未成年人学业和世界观上产生的不良影响,从而引起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舆论的高度关注。“新规出台的目的是希望净化网络环境,让网游玩家尤其是未成年人不会沉迷于游戏之中,从而构筑起一道健康的‘防火墙’。”张书乐告诉《法人》记者。他认为,有效地通过监控方式,以实名制和防沉迷系统限制未成年人过度游戏,是一个好办法,但在实行中确实存在难度。发挥实名制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游的作用,最关键的是如何辨认玩家的虚假身份信息。“比如未成年人要获得一个成年人的身份信息,并不是一件难事。”张书乐表示,如果不在实施过程中加以识别,仅要求有一个身份证,那么任何实名制和防沉迷系统都将形同虚设,这是让实名制难以发挥实效的关键性因素。运营商的压力新规的实施阻力,不仅仅来自游戏玩家,网游运营商也可能不积极配合。有专家认为,新规的施行,一方面可能使一大批未成年网友无缘网络游戏,另一方面也可能使许多成年网友因为注册程序繁琐、个人隐私等因素而放弃一些网游,这将可能对运营商的营收产生一定影响。此新规在一定程度上是在让游戏运营商作茧自缚,他们怎么可能去积极执行。“我们知道,目前去有些机构鉴别名字和身份证是否对应还是需要收费的,那么这个成本由谁来承担?”IT专家刘兴亮在接受《法人》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新政想要完善执行,仅在鉴别身份证的真实性方面就将给运营商带来很高成本。刘兴亮认为,从长远来看,这个政策还是有必要的,但执行起来会有很大难度。网游业分析师张书乐也认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如果新规真正得到有效实施,的确会对运营商利益造成影响。“一方面,禁止PK、抵制赌博以及对游戏内容中黄色暴力成分的限制,都会让运营商现有的一些牟利手段被遏制;另一方面,实名制将减少未成年人的游戏时间,尽管未成年人在游戏人群中的数量并不多,但也会降低运营商的收益。”张书乐对《法人》记者表示。但张书乐认为,这些影响是短暂的,网络游戏的主力消费人群还是有相当消费能力的成年人,网游企业完全可以通过增加更多的游戏娱乐性来替代有负面影响的游戏内容,这反而有助于游戏走向正规化、常态化和正面化,那才真正具有积极意义和长远效益。对于网游运营商来说,此次新规无疑带来一些压力,但只要应对得当,压力或可转变为动力。“网游运营商应该积极配合新规的实施,并收集用户意见,协助有关部门来解决新规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张书乐认为,新规也许是某些运营商转型的一个契机,应该用真正有价值的游戏乐趣去打动玩家,而不是像过去那样,靠发工资、开宝箱等营销手段将玩家捆绑在游戏之中。如何解决“执行难”此次新规即涉及到运营商的利益问题,又容易被相关手段所破解,注定其执行力度很难扩大。而且在新规中,仍有诸多不完善之处也有待细化,如何避免“形同虚设”,将考验着监管者智慧。比如身份信息核实的问题,几乎每款网络游戏都涉及海量的用户信息,由于技术及权限所限,让网游运营商一一去识别真假,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仅仅将辨别的责任交给游戏公司,这本身就是不正常的。”张书乐对《法人》记者表示,注册身份信息辨识是一个系统工程,应该由政府有关部门,如文化部、公安部和游戏公司共同携手,建立一个信息的认证机制,从而将实名制的效果发挥出来。针对此问题,张书乐建议可以将公安部门的公民信息系统和网游实名制系统无缝对接,从而增加实名验证的准确性,让“身份证生成器”等造假手段无用武之地。同时,呼吁家庭监管、学校教育的共同配合,从而逐步消弭各种借助他人身份证信息来玩游戏的可能性。“没有任何一个防线是无懈可击的,实名制也是如此。我认为实名制有比没有好,规范网游行业本身就是诸多方面组成,实名制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张书乐表示,此次《办法》中所规定的遏制游戏暴力内容、防止网游沉迷是有积极意义的,应该看做是一个纲领性的方向,而非具体的解决之道。“这原本就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要一步步规范。”张书乐认为。在韩国等国家,上网行为本身就需要实名认证,与之相关的网游、论坛、即时聊天等上网行为自然也被置于“实名制”前提之下。由于种种原因,中国一直未能实行“实名上网”,韩国等国家的经验或许也值得借鉴。在理解方面,很多人会有一个误区,认为实名制就等同于个人信息的公开,就意味着身份信息的泄露,会威胁到个人的信息安全,泄露隐私。“其实不然,韩国等国的经验就有借鉴意义,实名认证并不代表身份信息的公开。实名制本身只是一个认证系统,认证信息控制在监管部门手上,外人难以窥视,网民依然可以如过去一般上网娱乐,并无差别,很多人恰恰混淆了这一点。”张书乐表示。 |
上一篇:《网络游戏管理暂行办法》 下一篇:游戏运营"不能轻视"的条例 |